自驾旅行网

注册

 

因系统升级部分会员可能无法登录,请重新注册后登录。

(原创)雁门关,想起当年杨家将 [复制链接]

1#
自驾旅行网 / 自驾游公共服务平台


 记不清是谁写过的一首诗:“断垣衰草野狐鸣,曾说六郎此驻兵。千载风烟锁旧垒,三军旗鼓剩荒城”,说是路过当年杨六郎镇守雁门关时候的感受。而我最早对雁门关的认识却是从《四郎探母》、《金沙滩》、《穆桂英挂帅》等京剧、豫剧、秦腔等戏曲传奇以及民间艺人的鼓词和评书中,那杨家将满门的报国心和雁门关上浴血厮杀的英雄情结,让人荡气回肠扼腕长叹。

   杨令公撞死李陵碑,杨七郎乱箭身亡,杨四郎流落番邦,杨六郎把守三关口,杨八姐闯幽州。七个儿子或是代君王死节,或是被奸臣害死,或是被俘招为“番帮”驸马,或是看破红尘出家五台山,为了宋室君臣 ,杨家满门在金沙滩血战成仁,力尽殉国。传唱了多少年杨家将的故事曾经感染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,也使人想到那滚滚硝烟的古战场,想起那个曾经让杨家将浴血奋战的雁门关。


  于是,到了代州,在朋友陪同下,我们就登上这“三关冲要无双地,九寨尊崇第一关”的雁门关,完成了多年的一个夙愿。一路上,朋友不住地给我们介绍,说前几年这座著名的关隘显得异常破败,城砖缺损,荒草深深,城门洞的地砖仅剩门边数块,大多被附近村民取回铺路去了。城上的关楼更是油漆剥落,廊柱倾斜,一些山雀在顶棚和烟霞筑巢,弄得墙壁、地面皆是鸟粪,沿途道路也崎岖不平,除了当地的群众上山劳作外,很少有人上去

    2010年当地政府才投资近两亿元对雁门关进行修复,清理出雁门古道并在古道上铺设了青石板,砌起了砖垛口,还修复了天险门、地利门、北关门三道关门和关楼,复建了瓮城长城。


  在天险门前原李牧祠的基址上复建起祭祀历代名将的镇边寺,修复了观音阁、壮士亭、马公杀虎处和虎啸瀑、云际泉、雁池、观景台等景点景观。另外在雁门关南还建起了前腰铺服务区和阜戈寨民俗文化村,在关北建起雁门关边贸一条街和后腰铺服务区。西门口还增添了游览车,门口的山头上还有杨令公身佩盔甲,手握长枪的大型雕塑。



  从代县城到雁门关大约二十多公里。很快我们就来到雁门关南的前腰铺服务区和阜戈寨民俗文化村。只见四周群山环绕,刚修复的大门雄伟庄严,上方写着“阜戈寨”三个大字,下方有三个门洞,分别有两位铜铸的武士各自一手持枪一手持盾威风凛凛地站在那里,不过枪和盾都换成了当代的灯具和景点的点缀。右侧还有一栩栩如生的三匹马拉的三个人和一车满满货物的石雕,左侧则是两个人正赶着两匹马和三匹骆驼兴致勃勃的雕塑。检票门口的上方还悬挂着一幅匾牌,上面写着:山西作家影视文化拍摄基地。


  看来这地方应该来过不少的游客,只是这天的天气有点阴沉,整个大门口冷冷清清的没有多少游人。我们先走进民俗村,看到不少当地的店铺,几个当地的居民在装饰自己的门面。王总说

这是新仿的明清商贸一条街,有不少的电视剧还在这里取过景,别看这些朴实的房舍和普通的农具,却传承着古老雁门的民俗风情的厚重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。



 然后,我们沿着一条石铺的山道,老远就看到蜿蜒在巍峨山脊上的长城,东西两翼山峦起伏,依山高踞雄关傍险。据说雁门关古称“勾注山”,其得名源于《山海经》的“雁门之水,出于雁门之山。雁出其间”。相传每当雁飞出塞,口衔芦叶,翱翔半响,叶落方可过关。于山高风大,传说南下的大雁来到这里必须盘旋三圈才能通过,故名“雁门”。



 很快我们就到达关前,只见关门上方的匾额中有古拙的三个大字:雁门关。关墙巨砖叠砌,直插云端,气宇轩昂。王总告诉我们,说雁门关在秦汉时代并未建关,只是以战略要塞著称,建关始于唐代,叫西径关。现存的雁门关,建于明洪武时期,以后不断修筑,成为现在的规模。

   我抬头仰望,只见这关墙大约有十余米高,均是匀称规整的青砖砌成。墙下有不少石匾,其中一块最引人注目地写着: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代县长城雁门关段,国务院2001年6月25日公布,山西省人民政府立。在匾的一侧关门洞开,地上铺砌的石头经过多少代人的行走和打磨,至今依然闪着光亮。



  我们登上关城站在城墙上,纵目四望,只见群峦起伏,关河苍茫,山脊上连绵的古城墙,以城楼为中心,气势豪迈地向东西方向拓展开去。雁门关就这样屹然耸立于危峦之巅,犹如苍莽的巨臂,城随山势转,关并塞云齐,将雁门的东西十八隘连成一座不可逾越的屏障。近看,左右边墙雉堞、峰墩壕堑,清晰如昨。远眺,古城墙下则原野苍绿,长空蔚蓝,山岩赭红,城垣青灰。


  此时,才真的感觉到雁门关这关隘的重要。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通道,坐落于千嶂万壑之中,北倚勾注山,南绕滹沱河,上控三关,下锁晋阳。东与平型关相临,连接紫荆关和倒马关,可以直达河北,连接渤海;西与宁武关和偏头关相接,直通黄河岸边,扼守着山西南北的交通要冲,外壮大同之藩卫,内固太原之锁钥,咽喉全晋,势控中原。



  不知道三千年前的阳光和今天是同样的灿烂么,不知道那时候的小草绿树也是这样的拔高么!此刻,阳光照射的垛口与飞檐,显现出一种苍老而凝重的青灰色。尽管没有那年秋冬的萧瑟,没有了战马的嘶鸣,没有了大漠孤烟,也没有人等待那落日长圆,但仍让人想起范仲淹的《渔家傲》:“塞下秋来风景异,衡阳雁去无留意。四面边声连角起,千嶂里,长烟落日孤城闭”。仍能感到这里充满的杀气,闭上眼睛,就能感到四周的灰烟四起,短兵相接,刀光剑影,血肉横飞,只觉得人声,马声,杀声,喊声,鼓声,顺着风声隐约传来。



 睁开眼,却发现似乎并不高大的雁门关楼,正静静地端坐在勾注山之巅。城楼的四侧,还插着各种的红黄彩旗,其中一杆杏黄旗上还书写着“杨”字,在山风的吹拂下起伏飘扬。让人回想当年宋辽交兵,狼烟四起,杨业跃马横刀狙辽军于云州地面,旌旗舞动云飞扬,战鼓擂鸣彻四方,风云帐下英雄立马,鼓角灯前雄姿勃发,一杆枪左勾右挡尽显光华的故事来。



  杨业的主要功勋是镇守代州,把守雁门关。据《宋史》所载,宋太宗对杨业十分倚重和信任,以杨业任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监及代州刺史。公元980年三月,辽发兵三万攻打雁门关。杨业手下仅有数百骑兵,引兵从雁门关西经崎岖山路绕到雁门关北辽兵背后偷袭,辽兵猝不及防,大败而逃,杨业趁胜追击直至辽境,俘老幼万余口,获牛马五万计,杨业也以战功升为云州观察使仍兼郑、代二州太守。杨业在代州镇守七年,立下赫赫战功。



 公元979年,宋太宗赵光义亲自北征契丹,以图收回幽云十六州,辽军出动10万大军进犯雁门关,杨业把大部分守军留在关内,扼守要冲,自己带少量骑兵穿山越岭经小道绕到了雁门关北部埋伏。当辽军未遇任何抵抗来到雁门关前时,突然传来阵阵呐喊,只见尘土飞扬,辽军不知有多少宋军抄了自己的后路,吓得四处逃命,宋兵大获全胜。



 几年后,辽国大权落到萧太后之手,宋太宗兵分三路北伐,杨业当了潘美的副将,潘杨兵发雁门关,一路势如破竹。但曹彬率领的另一路宋军在歧沟关被辽军打败,宋太宗立即下令全线撤退,并令潘杨将已攻克的四州百姓护送入关。杨业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式提出佯攻引敌,精兵要道埋伏,掩护军民安全撤退。但潘美不听进言,要杨业大张旗鼓行军撤退。

  杨业无奈只好率兵士打头阵,并要求潘美陈家峪派兵接应。杨业且战且腿,谁料想潘美根本没有伏兵接应,早已撤回关中去了。杨业与数倍敌军刺杀数日,儿子杨延玉战死,自己身受数十处创伤,战马中箭被辽俘虏,绝食三日,壮志未酬英灵在,捐躯赴国慨而慷。



  杨业是被奸臣潘美陷害而死,这在当时和后世多有评论。杨业自己就说:“上遇我厚,期讨贼捍边为报,而反为奸臣所迫,致王师败绩。”这里所说的奸臣就是潘美。正如北宋大文豪苏辙出使契丹,作《过杨业无敌庙》诗,云:“行祠寂寞寄关门,野草犹知避血痕。一败可怜非战罪,太刚嗟独畏人言。驰驱本为中原用,尝享能令异域尊。我欲比君周子隐,诛肜聊足慰忠魂!”苏辙在末两句点明,以晋代周处死事比杨业,以梁王彤隐指潘美,主张杀潘美以谢忠魂。现在不少的历史学家们也认为,戏剧小说里描绘的潘美陷害杨业的故事,尽管有许多夸大的虚构,但潘害杨的基调并没有错。



  据说杨业战殁后,雁门局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。“宋元守云,应诸州者,闻继业死,皆弃城遁逃”,“契丹因获杨业之胜,乃遣耶律逊宁号于越者,以数万骑取瀛州”,致使契丹乘势大军压境,曾一度攻至代州城下。由于杨业的战殁,虽不致立即导致宋廷灭亡,但“杨业死,长城毁”,给宋王朝在军事上带来严重后果。杨业死后,其子杨六郎长期率兵驻守在这里,统领句注山卜八隘口的堡寨之兵,为保卫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、文化和北宋的安全也金戈铁马,气吞长虹。



  当然,雁门关并非仅仅由杨家七郎八虎的赫赫战功建构而成。雁门关的历史,比杨家将故事要悠久得多。据关下镇边祠的相关史料统计,三千多年来,雁门古塞,胡汉相争,群雄逐鹿,战事连绵。从公元前4世纪起到20世纪,这里前后发生过规模战争1700余次。战国时期李牧镇守雁门防备匈奴,曾采用“习射骑,谨烽火,多间谍”的策略,“大破匈奴十余万骑”,使匈奴此后十数年不敢南下而牧马。秦皇“扫六合”后,谴大将蒙恬将兵三十万,出雁门,将匈奴赶到阴山以北,并“北筑长城以守藩篱”。



  西汉时,大将卫青、霍去病、李广等,都曾驰骋于雁门古塞内外的战场上。汉元帝时,匈奴呼韩邪单于向大汉王朝请求和亲。有胆有识的王昭君也是在前簇后拥中从雁门古塞前踏入大漠,走出一片“遥城晏闭,牛马布野,三世无犬吠之警,黎庶无干戈之役”的胡汉和睦安定和平局面。北魏在此守关则倒过来,防止南人北侵;唐人又将此反转,筑关以备胡。

    到了积贫积弱的北宋,这里更是与辽国反复拉锯的战场。历史上,这里曾经是赵国对楼烦、汉朝对匈奴、唐朝对突厥、宋朝对辽金、元朝对金、明朝对蒙古瓦剌的战争屯兵重地。古往今来,由于雁门关历史悠久,地形险绝,体系完备,地位重要,战争频繁,雄居华夏名关要隘之



  当然,跟抽象的史实相比,民间传说中的各种故事,更具传奇色彩。杨家将满门忠烈英雄的故事之所以广为流传,就是因为作为民族英雄甘心为民族大义付出巨大的牺牲,并且前赴后继,驰骋在塞外草原戈壁,保卫着边疆和黎民百姓的安宁,这正体现着中华传统美德中最重要的忠义精神。其实,不仅是杨家将,还有3000多年来的赵武灵王、李牧、李广、卫青、霍去病、薛仁贵、郭子仪等在此浴血奋战光耀青史。可以说,这里不仅在古代史上是一个多战之地和军事堡垒,还是地处内长城外喋血沙场的“国门”。



  而今,昔日的刀光剑影,硝烟烽火,早已在岁月的风吹雨打中退去了所有颜色。那滚滚的金戈铁马滚滚的血与火被风雨卷走了,惨烈的撕杀场面也被悠久的岁月掩埋了,只有那蜿蜒的古道那破旧的战车还静静地躺在那里,仿佛历史记载下的文字,在向人们述说着当年的壮举,任由后人来猜想其中的细节和对故事的编排。


 听说古时候当地还有一首民谣,“欢欢喜喜汾河湾,哭哭啼啼吕梁山。凑凑合合晋东南,死也不去雁门关”,说得是送子为君国,送郎上沙场的场面。而今,站在关墙高处向西南望去,仍旧可以看到距离雁门关不远的广武城下的古战场。据说在那一片广阔的古战场上,共分布着288座封土汉墓,埋葬着守关勇士的耿耿忠魂,这些汉墓,封土最高达10米,最低也有3米,是迄今发现的世界最大帅将墓群,就像城关楼镌刻的楹联“曙色清明残星几点雁横塞 晨曦初朗斜月孤伶门上关”,瑟瑟秋风听落叶,悠悠怨笛掩悲音。



  不知道有多少戍边将士踏征程,荡敌寇,平四方,安国邦,在那“风悲日曛,蓬断草枯,凛若霜晨”的时分,忍着“利镞穿骨,惊沙入面”的疼痛,在“主客相搏,山川震眩,常覆三军,往往鬼哭,悲风呜咽残月坠”的惨烈争斗中,以“尸填巨港之岸,血满长城之窟。无贵无贱,同为枯骨”的悲壮,以“远与君别离,乃至雁门关。黄云蔽千里,游子何时还”的感伤,把年青的生命留在这戎马边关。

    而今,多少年过去了,子规泪啼,天自一方,凄花碎雨飘零雁,万缕忠魂难返乡。时值今天,人们也只是到这里一览山河的形胜,又有几个前来凭吊那些愿得此身长报国,何惧白骨埋冢荒的爱国将士们的忠魂呢!



  人类前行的历史就是这样,一方面用血泊和泪水,书写着英雄豪杰的悲壮与凄婉。另一方面,又用现实和未来,洗刷尽记忆中的一切伤痛。而今,尽管没有了猎火狼烟,没有了浴血杀伐,虽然雁门关远离辉煌,饱经风霜,走向衰落并日益残破,但雁门关经过现代的修复依然主体结构架完整,对峙的堞楼、相望的烽火台和两侧蜿蜒高耸的长城,仍可以构成一条坚固完整的军事防卫体系,不失当年边防重镇壁垒森严的气势。



  不管是千百年来这座雄关以其伟岸的身躯铸就的钢铁屏障,阻挡着一切来犯之敌,还是当今人们重新修筑的这条穿越雁门关的千年古道,雁门关的历史并未因此而寂寞箫瑟,除了古时候它是一条狼烟滚滚的铁血战道,还是晋商汇通欧亚之路的国际通商口岸,一代代晋商跨过雁门关踏上了走西口的征程,打通了南起武夷山,北至恰克图,连通欧亚两大洲的国际商道,创造了举世为之震惊的财富神话。

   可以说,雁门关在人们的心目中,永远矗立着一座中华民族在破关南下与越关反攻、开关互市与闭关自守、出关和亲人与入关朝圣的抑扬消长中,耸立起一座交融团结的大丰碑来。



  是啊!这是一座中华民族历史的丰碑,关内关外,接待过多少匆匆过客?送往迎来过多少后人!牵系着多少中华儿女们的情感,在这座丰碑上,既记载民族间的战争,也记载着民族间的和亲,既铭刻着历史的经验,也留下了历史的教训。古往今来,雁门关就像一尊保护神,讲述着中华民族艰辛的历程和腥风血雨的战争史,尽职尽责的守护者中原大地亿万人民的幸福家园。不仅对我国历史上的政治、军事、文化、交通、商贸和民族交融等方面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,更为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和中国多民族文化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

  而今,那安静的墙砖以及关前那石刻的碑文,那生锈的战车以及散落在地的铁标铜柱,还有广武城下古战场上那隆起的墓群,就像尘封的往事已经成为一种记忆。但杨家将和那些守护边关历朝历代将士们的报国热忱,那种当国家需要的时候甘愿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,作为历史的见证,将永久地存在并且值得后人们永远地敬仰着!


来源:互联网
分享 转发
TOP
2#

棒极了     
TOP
3#

回复 1楼西北狼的帖子

文化旅游的核心应当是心灵之旅。    
TOP
4#

名垂千古!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