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#
涛哥行天下


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前往天龙屯堡

  

  你看这鬼天气,从江西一直到贵州,还没见过一丝阳光呢,真是大煞风景呀。

  天龙屯堡是什么地方?大家不禁想问。

  嘿嘿,天龙屯堡和南京有着千丝万缕的亲缘关系呢。

  


  当年朱元璋征服西南后,为了加强统治,命令大军驻扎下来,并从江浙一带又调遣了大量的工匠移民至屯堡,随着历史的变迁,这些人在这里繁衍生息,执着地恪守世代传承的文化生活习俗,他们的语音、服饰、民居建筑及娱乐方式与周围村寨截然迥异,形成了一支与众不同的汉族群体--屯堡人,至今这里许许多多的老年人还称自己为南京族。

  

  怀着一片热情去探访600 年前的古汉秦淮大地。

  

  刚进村头有些凌乱,跟普通小镇差不多,没有什么区别。

  


  来到这里,会有时空穿越的感觉,仿佛一刹那间到了明朝。石头建造的天龙屯堡镇的街道上,来来往往穿行着一身明代时尚“凤阳汉装”装束的女人:青白色头帕、天青色斜襟大袖长袍、绣花翘头鞋。这身服饰从明朝的洪武年间一直穿到现在,600年来基本没有什么大的改变。

    如今依旧钟情于这明代服饰的仅以中老年女人居多,年轻女孩则大都已经不再眷恋这身服饰,换上了流行时装,从明朝穿越回当代了,不过有些女孩子婚后还会再穿越回明朝,穿起传统的服饰,当然年轻人的凤阳汉装要鲜艳漂亮一些。若问原是哪里人时,许多屯堡人都会用好似南京郊区一带方言的屯堡话说:“我们是南京人!”,年长者还会说:“我们是应天府人!”。

  

  

  这位婆婆更显明清神韵,让人恍若穿越时空。

  

  


  来到四公亭,四公就是当年入黔四位鼻祖,从南京至贵州的漫长征途中,四姓始祖互相关心,互相帮助,结下了深厚友谊,盟誓结为异姓兄弟,统一取名:张征定、郑征定、沈征定、陈征定。建四公亭,表示怀念。

  

  黝黑发亮的石板路记录了历史的变迁。

  


  当年沈万三因得罪朱元璋,被流放边疆至屯堡。现在的沈万三故居又脏又小,而且有些破烂不堪,这是不是当时明清首富沈万三的居所,有些怀疑。

  不过据考证,沈万三的后裔还在天龙屯堡,已没有当年沈万三那么风光了,前几年他们把沈万三的遗骨运回了苏州周庄。

  

  

  

  这个茶楼和酒坊是小镇的中心,在这里可以小歇。

  

  是不是还有些江南遗风的感觉?

  

  进了巷中,如同迷宫。屯堡的街巷不但纵横交错,狭长幽深,而且家家户户紧挨着一起。据说这是为了当时防御敌人才这样建的。

  


  毛毛和二瑶无意中进入一户人家,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非常热情友好,招呼着我们进去烤火取暖,令人惊奇的是这位老太太还讲着一口流利的明代官话(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),交流一点都没问题。

  老太太搂着孩子们问这问那的,听说我们从南京来的,有些激动,她告诉我们,前几年她还带着家人去南京寻根呢。

  

  老太太绣的小花鞋精致漂亮,孩子们非常喜欢。

  

  买上几双,留作纪念。

  

  


  天龙学堂现在已成为天龙小学。在文革期间,天龙学堂也没逃过这场浩劫,从被毁去的“静轩图书室”的“静轩”二字,我们就可知当时的惨状了。

  

  天龙学堂的图书楼仍然保留着600多年的模样,石墙体,瓦盖屋面,犹似一古堡状。

  

  天龙学堂外的一课神树,镇里人天天去上供。

  

  三教寺,很小,但香火很旺,信奉儒、道、佛的人都去供奉,三教合一。

  

  这种上香拜佛的汉族文化在这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仍然一直保留着。

  


  屯堡人的宗教信仰与中国汉民族的多神信仰一脉相承。

  慢慢你会发现,天龙屯堡所有的民居都是由石头堆砌而成,满目皆石头,而且都沿袭了江南建筑的特点,形成了它独特的建筑风格。

  你看,当地屯堡人把石头用到了极至。脚下踩着的是石头,伸手摸到的是石头,眼睛看到的是石头,大到围绕屯堡的城墙和碉堡,小到磕盐的盐罐,真是精妙之极呀。


  

  


  小镇不大,2个多小时就能游完,不禁令人感叹,600多年来,生活在天龙古镇中的屯堡人依然固守着祖宗过去的荣耀,执着地恪守世代传承的文化生活习俗,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汉文化现象。

  



  如果你去贵州旅行的话,可以走进安顺,走进历史,走进天龙屯堡文化,观屯堡民居、品屯堡美食、听屯堡人的故事,踏寻祖迹,领略 600 年前的大明遗风,感受高原秦淮余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