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#

来源:时间阳光


       公元1709年的夏天,一位大师从西藏回到故土建寺弘法,见龙山凤山之间被大夏河冲击出来的一片丰饶盆地,山川灵秀、瑞云缭绕,于是,率众弟子修建了最初的拉卜楞寺。


  

  

  

      这位大师就是拉卜楞寺第一世嘉木样协贝多吉(一切知妙音笑金刚),大师13岁出家,21岁前往拉萨求学,53岁时应青海蒙古和硕特部前首旗黄河南亲王察罕丹津的邀请,从西藏返回祖籍建寺弘法。大师于当年夏天带弟子来到被藏族人民称为聚宝盆的扎西滩,见这里是个建寺的理想所在,即开始在这里建修拉卜楞寺院。


  拉卜楞寺位于夏河县城西1公里处,它与西藏的哲蚌寺、色拉寺、甘丹寺、扎什伦布寺、青海的塔尔寺合称我国喇嘛教格鲁派(黄教)六大寺院。拉卜楞为藏语“拉章”的转音,意为佛宫所在的地方。


  这一天,我们从合作市出发,刚出城,玲儿老师给我们的朋友拉卜楞寺的旦巴打电话,刚好旦巴在休假也在合作市,于是,我们接上旦巴去往拉卜楞寺。一路上边走边拍,到达夏河已经是午后。因为我们去的时段刚好是甘南地区少数民族各类活动较多的时间,住宿比较难找,好在有旦巴,不顾晕车的不适,给他的朋友联系后,把我们安顿在离寺院不远的英峰宾馆。阳光很好,大家吃完午饭直接前往寺庙拍片。


  在这样的黄昏,游人散尽,走在僧房边的我,感受这里的静谧,安顿自己的灵魂。


  


           全寺所有梵宇,均以当地的石、木、土、茴麻为建筑材料,绝少使用金属。整体建筑下宽上窄,近似梯形,外石内木,有“外不见木,内不见石”之谚。各庙宇依其不同的功能和等级,分别涂以红、黄、白等土质颜料,阳台房檐挂有彩布帐帘,大中型建筑物顶部及墙壁四面置布铜质鎏金的法轮、阴阳兽、宝瓶、幡幢、金顶、雄狮。部分殿堂还融合和吸收汉人建筑成就,增盖宫殿式屋顶,上覆鎏金铜瓦或绿色琉璃瓦。


  

  

  

  

  


         全寺共有六大经堂,最大的是闻思学院经堂,又称大经堂,是“磋钦措兑”会议的场所,为全寺之中枢。一世嘉木样初建时,只有80根柱子,1772年二世嘉木样扩建为140根柱子,可容纳3000僧人诵经。1946年,五世嘉木样又建了前殿院,至此,大经堂成为有前殿楼、前庭院、正殿和后殿共数百间房屋,占地10余亩的全寺最宏伟的建筑。大经堂不幸于1985年4月7日被火烧毁,1985 年7月设计,1986年6月破土动工,1987年完成了主体工程。新建大经堂不但保持了原来的式样和风格,还采用了先进技术和材料。


  


拉卜楞寺拥有世界上最长的转经长廊,共有一千七百多个转经桶,环绕整个寺院,绵延3.5公里长,很是壮观。要转完所有的转经筒,大约需要一个半小时。


  

  

  

  


这是从青海过来朝拜的僧人,安静的坐在夕阳中的白塔旁,不知道他们心想什么。


  


   带我们看拉卜楞寺全景的旦巴,坐在自己的寺院旁,这里是他出家20多年修行的地方。


  

  


      感觉现在的僧人,并不是我们以前想象的那样与世隔绝,潜心修行,对世事不闻不问。他们开小车、玩手机、耍微信、带手表,有些僧人也吃鸡肉,鱼肉是绝对不碰的。


  

  

  


   其他小伙伴们去另一边的山上拍寺院全景了,我和婷婷决定去寺院看看。没想到这里正在进行一场辩经。


  


   曾经在拉萨色拉寺看过一年一度的考经,这场景似曾相识,但更显活跃风趣。


  


   期间会有小僧为众僧上酥油茶和包子,每次都会引起不小的骚动,抢到包子的会分享给周围的僧人。
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
    在拉卜楞寺可以见到很多小僧,顽皮可爱,也很厉害,惹不开心了,不依不饶。
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
    这是从碌曲返回后再次去往拉卜楞寺,清晨的寺院更显祥和安静。
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    我在拉卜楞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