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驾旅行网

注册

 

因系统升级部分会员可能无法登录,请重新注册后登录。

知青忆准备高考:想各种理由回城短训补课 [复制链接]

1#
来源: 光明网


        1977年10月21日,恢复高考的消息一经传开,知青们手忙脚乱开始备考。



核心提示:


      1977年10月21日,恢复高考的消息一经传开,知青们手忙脚乱开始备考。为了能考上大学、中专,知青们翻老课本搜旧资料,想出各种招数和理由,请假返城短训、补课。可是在那个知识匮乏的年代,高考谈何容易。但是,他们并没有放弃,而是勇敢面对困难,整装待发、一鼓作气,不行就从头再来。


本文摘自:光明网,作者:佚名,原题为:《40年后知青再相聚追忆当年“下乡”岁月

    9月13至14日,200多位年近花甲的老人40年后再聚首,忆往昔,感慨万千。

  1974年,这群十六七岁的少年浩浩荡荡地从原来宾县城奔赴红河农场、青峰林场和铁帽山林场插场,支援建设。当时风华正茂的年轻人,在40年后的今天,有的仍然精神矍铄,有的已是两鬓斑白。知青岁月,是他们最难忘的时光。他们称,这次难得的聚会,就是要重温历,

彼此交流人生、增进友谊、展望未来。

  久别重逢的欣喜

  13日上午,当年的知青们陆陆续续来到裕达国际大酒店。一见面,先期到达的老同学便纷纷围上来,“还那么年轻,一点也没变。”“你是?……哎哟,想起来了!30多年没见,胖了,变样了。”……难得重逢又相聚,知青们手拉手有讲不完的话、叙不完的情。


      13日下午,久别重逢,当年的知青们坐在一起举行了一个座谈会。会上,大家回忆着当年的单纯美好,回忆着曾经的磨难和艰苦。“知青年代,有着太多相同的阅历和共鸣。与人生的其他阶段相比,许多人对那段生活的记忆尤为深刻,因而也就倍加怀念。”忆当年聊重逢,大家脸上露出笑容,眼眶里却都含着热泪。


    座谈会结束后,大家还玩起了小游戏,跳起了交际舞,唱起了当年一起唱过的革命歌曲……

   在活动现场,记者遇见了当年同住一个宿舍的5位知青。聊起当年的生活,聊着当年的酸甜苦辣,他们说,生活虽苦,但是收获良多。

  在活动现场,记者遇见了正用手机翻看当年照片的知青们。看着照片里曾经意气风发的自己,知青们乐了,同时也感叹着岁月如梭。

  在活动现场,记者看到知青们争相留下联系方式,相互合影留念。

  所有的热闹举动,在久别重逢的那一刻显得格外珍贵。

    夜幕降临,在晚会开始前15分钟,大屏幕上播放纪念“上山下乡”文艺演出《特辑》时,一位知青指着宣传片上的一幅老照片兴奋地说:“照片上那个人就是我呀!”“你看,那就是我们曾经工作过的地方,好怀念。”知青们在宣传片里努力寻找当年的青春记忆。晚会正式开始,当歌曲《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》音乐响起,全场知青异口同声地轻声哼唱,并鼓起掌来。

  昨日上午,知青们早早就来到来宾二中。“校园的变化真大,以前我们住的瓦房现在全都换成了楼房。”“还记得当年我们在操场上打篮球的情景吗?哈哈。”“原来这块地是一片鱼塘,现在变成了运动场。当年我们在鱼塘里抓到了好大的鱼呢。”漫步在学校里,看着校园里早已改变的一草一木,知青们在心里默默寻找着当年学校的影子。

      此次聚会的负责人杨钢钢告诉记者,此次知青聚会和纪念活动,得到了熊海南、韦海明、张恒以、周东生等同学(插友)的特别赞助;还得到了部分同学、知青的大力支持,他感到特别欣慰。据杨钢钢介绍,参加此次聚会的知青,为1974年9月16日,在来宾县知青办安排下的来宾镇中1974届大部分应届高中毕业生(含少数1972届初中毕业生),当年他们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身份分别到来宾红河农场、青峰林场和铁帽山林场插场。1974年底前后,部分乡镇及外地的知青也陆续来到红河农场、青峰林场和铁帽山林场插场。余下的来宾镇中72届初中生、74届高中生以及来宾镇内的部分适龄社会青年另被安排到北泗、城厢、寺山、石陵公社等地插队。

      知青当年的那些事

    13日的晚会现场,从《相逢是首歌》到原青峰林场插青杨钢钢演唱的《毛主席的书我最爱读》,从原北泗公社插青黄作的《儿行千里母担忧》到原红河插青曾宁的《一支难忘的歌》,从《从头再来》到《在希望的田野上》《阳光总在风雨后》……记者注意到,每一首歌,每一个舞蹈,都穿插着知青们当年的回忆。根据现场情况以及负责人杨钢钢提供的相关资料,记者梳理出当年知青们的那些事儿,以飨读者。

         念小学的时候,知青们背的是“老三篇”,唱的是红灯记》,吃的是“忆苦餐”,在那个年代,最让他们引以为豪的就是加入少先队、红小兵。到了中学时期,劳动成了他们每天的必修课,不仅要到红水河边挑煤上码头,到长岭、长梅抢收抢种庄稼,还要到处挖地道打防空洞。“那时同学们学到的本领更多的是‘挑粪积肥种庄家、插秧耘田扛犁耙,养猪放牛赶车马,烧完石灰搬砖瓦’。在‘文化大革命’运动的荡涤之中,我们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,于1974年7月毕业了。”

      中学毕业后,这群年轻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,融入知识青年“上山下乡”的浪潮中,成为当时来宾县最大的“上山下乡”群体。从此他们告别亲友,离开了熟悉的家、熟悉的来宾县城。

    在插场的日子里,知青们每天重复着农耕林作。但他们很乐观,“滚一身泥巴,练一颗红心”,把青春年华奉献在农村这片土地上、山林间,“我们的人生观、价值观得以重塑,脱胎换骨共熬苦乐年华。”

  1977年10月21日,恢复高考的消息一经传开,知青们手忙脚乱开始备考。为了能考上大学、中专,知青们翻老课本搜旧资料,想出各种招数和理由,请假返城短训、补课。可是在那个知识匮乏的年代,高考谈何容易。但是,他们并没有放弃,而是勇敢面对困难,整装待发、一鼓作气,不行就从头再来。

  随着时间的推移、形势的发展,知青的工作环境有所改变。有的保送读书,有的参军入伍,有的进了企业,有的当了老师,有的进了机关,也有的成了个体户或当上了干部。

    看着伙伴们有了新的发展,仍留在第一线的知青或多或少产生了孤独感和失落感。但是坚守乡下的知青,仍以做好本职工作为己任,他们成了当地的骨干力量。时光更迭,知青们依然保持优良传统,将吃苦耐劳、奋斗拼搏的精神带到各自新的工作岗位。他们称:“人勤能把泰山移,知青战天又斗地,无私奉献把汗洒,志在四方出大力。”

    后来,知识青年“上山下乡”运动渐告结束,全国掀起了知青返城的大浪潮。分散在红河农场、青峰林场、铁帽山林场等地的插队知青,除少数读书、升造、参军、调动外,余下的知青也开始陆续回城。几年的辛苦劳作,重返日夜思念的家,再次和亲人团聚,融入城市生活,知青们称,他们的心里充满着喜悦。

  回城后,知青们融入了改革开放浪潮,陆续进了工厂、进了机关、进了学校、进了街道,也有人下海经商当起了个体户,翻开了人生旅程新的一页。在经历了各种磨难后,他们通过函大、自学、党校、电大等成人教育形式解决文凭问题,许多知青摆脱了困境,取得了成功。他们称之为“追波逐浪赶潮头,努力拼搏朝前走”。

  随着改革的进程,进入企业的一部分知青,面临着下岗、失业、买断工龄的情况,部分知青家庭不同程度出现了经济困难和生活窘境。然而,经历过种种磨难的知青们并没有因此消沉,他们努力与命运抗争,他们转岗,他们再谋出路,他们与时俱进,挺立风口浪尖,为自己和家庭的幸福不甘人后努力拼搏。

如今,有的知青已经退休安享晚年,有的知青仍然奋战在工作岗位上。

不论当年或是现在,不管情况如何,他们一直在追梦的路上前行……


分享 转发
TOP
2#

一代人的幸福聚会。。。!分享你们的情感与记忆!
TOP